2025 年 7 月 9 日 ,《JAMA Network Open 》发布了一项来自中国研究者的临床试验( OMAN ),对比了高血压患者晨起服药和睡前服药的疗效,研究显示:与晨起服药相比,睡前服药可以更好的控制血压资深的配资知识网,改善昼夜节律。
原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36172
研究背景
高血压是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约3亿的高血压患者,控制率却不高。夜间血压作为比诊室、24h、日间血压更敏感的心血管事件预后指标,控制情况同样不佳。
已有研究评估了降压药服药时间对血压的控制情况,但结果并不一致。为了探究睡前服药的临床益处,本研究对比了晨起与睡前服用奥美沙坦-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降低、昼夜节律恢复的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人群
OMAN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2022年6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在中国的15家医院进行。
纳入标准:
18-75岁、活动作息规律的患者,即筛查期间,动态血压监测 (ABPM) 读数升高,24h血压≥130/80mmHg,或日间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120/70 mmHg,且诊室血压≥140/90mmHg
未接受过降压药,或已停用降压药或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2周;
签署知情同意,愿意参与随访
研究设计
随机化由软件完成,参与者1:1随机分配至晨起服药(6:00-10:00am)和睡前服药(6:00-10:00pm),每日一片奥美沙坦-氨氯地平片(奥美沙坦,20 毫克,氨氯地平,5 毫克)。第4周和第8周根据动态血压和诊室血压测量结果调整剂量。忘记服药的患者继续服用处方剂量并完成随访。
图.研究设计
研究结局
主要终点:12周夜间收缩压较基线变化。
次要终点:12周夜间舒张压较基线变化;诊室血压和其他动态血压指标的变化;ABPM 和门诊血压(OBPM)的控制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小于日间平均血压10%的患者比例;血压负荷降低情况;治疗缓解率(SBP<140 mmHg或下降幅度≥20 mmHg,且DBP<90 mmHg 或下降幅度≥10 mmHg);以及需要强化治疗的患者比例。
统计分析
在意向治疗人群(ITT,n=720)和符合方案人群(PP,n=607)中分析了主要和次要终点。缺失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值采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进行填补。此外,对缺失数据的患者进行了多重填补的敏感性分析,缺失值采用回归模型或链式方程填补,以相应的基线血压、治疗组、年龄、性别和BMI作为协变量。
使用协方差分析模型(已根据基线血压进行调整)分析主要和次要终点。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根据基线血压和研究地点进行调整,将地点作为随机效应,以评估可能存在的地点水平异质性的治疗效果。
亚组分析包括年龄(65岁为阈值)、性别、基线诊室血压(高于或低于平均收缩压)、BMI、合并症、饮酒状况和吸烟状况。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
研究纳入了720位参与者,平均55.5岁,女性43.2%,随机分配至晨起服药组(n = 352)或睡前服药组(n = 368),607位参与者完成12周随访,对应意向治疗人群(ITT,n=720)和符合方案人群(PP,n=607)。
图.OMAN试验流程
主要终点
治疗12周后,与晨起服药相比,睡前服药组的平均夜间收缩压较基线变化更显著(-25.3 mmHg vs. -22.3mmHg; 组间差异, -3.0 mmHg [95% CI, -5.1至-1.0 mmHg]; P =0.004)。在PP人群和敏感性分析中均显示出一致结果。
次要终点
治疗12周后,与晨起服药相比,睡前服药组的夜间舒张压(-1.4 mmHg [-2.8至-0.1 mmHg])、清晨收缩压(-3.1 mmHg [-5.6至-0.5 mmHg]) 和清晨舒张压(-2.7 mmHg [-4.4至-1.0 mmHg])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在PP人群中均显示出一致结果。
图. 12周血压较基线变化(不同血压测量方法),A收缩压;B舒张压
12周时,与晨起服药相比,睡前服药组的夜间收缩压控制率(79.0% vs. 69.8%;P=0.01)和诊室收缩压控制率(88.7% vs. 82.2%;P =0.02)显著更高。
图. 12周时血压控制率(不同血压测量方法)
安全性和依从性
随访期间两组报告的不良反应和夜间低血压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晨起服药组和睡前服药组分别有4.5%、5.4%的患者报告服药时间依从性较差(P=0.58)。
OMAN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探讨了长效单片复方制剂作为初始降压治疗,服药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既往探索降压药服药时间对降压效果和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在基线进行了指南推荐的ABPM测量,完成了高血压诊断,并与治疗后ABPM数据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血压差异数据。夜间舒张压降低结果与既往meta分析结果一致,提示与晨起服药相比,睡前服药降低夜间收缩压3mmHg,或可降低长期心血管风险。
研究中,晨起服药组的患者剂量调整更多,提示睡前服药组观察到的更高疗效并不能归因于更高的药物剂量。
既往研究表明依从性可能受到服药时间影响,本研究两组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或中国中青年工作繁忙,下班后服药更符合实际需求。
研究优势
使用日记记录睡眠和活动时间,而非固定时间点;
药物方案的调整基于ABPM和诊室血压,而不是单纯诊室血压,为优化高血压管理提供了补充信息;
首个使用长效单片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组合作为初始治疗,研究降压药服药时间,并严格固定给药时间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研究局限性
研究仅纳入了未患心血管疾病的中国参与者,其他种族人群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适用性仍不确定;
ABPM动态血压在临床实践中尚未普及,据此进行了药物剂量调整,可能会限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服药时间的依从性来自患者自我报告,可能会引入测量误差;
研究时间较短,显示的高依从性可能无法代表长期疗效试验或临床实际情况;
仅反映了奥美沙坦-氨氯地平对夜间血压降低的效果,可能无法推广至其他单药组合或降压药物;
随访期仅3个月,且未评估心血管结局。降压药服药时间的长期心血管益处需要通过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结论
研究发现,与晨起服药相比,睡前服药可以更好地控制夜间血压并改善昼夜节律,同时不会影响对日间平均血压或24h血压的疗效,也不会增加夜间低血压的风险。
参考文献:JAMA Netw Open. 2025;8(7):e2519354.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19354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